关于修订202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
补充通知
各二级学院:
为加快推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落地,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深化教学综合改革,现就202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修订工作补充通知如下:
一、规范需求调研,精准锚定人才培养目标
各专业须以“服务区域发展、对接行业需求”为核心,开展系统性、针对性和规范性需求调研。
(一)明确调研范围
覆盖区域重点产业(如XX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单位(不少于5家)、行业协会、同类高水平应用型院校(不少于3所)、近3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注明回收率、满意度调研覆盖率等)。
(二)剖析调研内容
重点摸清产业发展趋势(未来3-5年技术需求、岗位结构变化)、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知识体系、技能标准、职业素养)、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岗位适配度、创新能力、职业发展潜力)及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相关的国家级、省级职业资格标准)。
(三)规范调研流程
采用多种调研形式,形成结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报告》,包括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分解及落实合理性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群定位”“核心能力”“素质培养重点”。
二、坚持反向设计逻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严格遵循反向设计逻辑,确保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回应学校发展战略,结合学校特色和办学定位,将新要求、新理念融入培养方案。
(一)梳理能力矩阵
以调研确定的岗位核心能力为起点,分解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能力矩阵,明确每项能力对应的具体要求(如“具备XX设备操作能力”需掌握XX原理、熟练操作XX软件等)。
(二)构建课程体系
依据能力矩阵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核心课+集中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须100%对应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方向课、专业限选课应与专业核心课形成互补,体现交叉融合与特色创新,扩充学生跨学科、个性化发展能力。
(三)落实OBE理念
建立科学合理、逻辑严密的“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支撑关系,确保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新技术、新标准(如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内容),杜绝“课程与岗位脱节、目标与需求错位”。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仅列举简单的培养手段和途径、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不均衡,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不合理。例如,个别师范专业不符合师范认证"每个毕业要求需支撑≥2个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核查课程数据
按照《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再次核查课程数据有无遗漏、错误,尤其是公共课模块、理工农必修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1)+人工智能专业技术基础课(X)+与本专业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素养课(Y)】;大学外语、大学物理、教师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注意名称、学分和代码更新;核查总学分是否超出限制范围、理论与实践学分学时及比例;部分专业自查认真程度不足,如将自查表中与本专业无关的内容都选择“达标”。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灵活设置实践学期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灵活设置实践学期。
(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导向,可适当增加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
2.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重构实践课程体系,明确从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理论课程、模拟训练、职业实训等相互衔接的系统化、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实现从专业认知启蒙、核心能力训练到职场综合实战的能力跃升,切实达成毕业要求中关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目标。部分师范专业实践设置与师范认证“渐进式实践体系”不符。
3.专业见习实习研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8周,可根据专业实际确定实习研习学期。
4.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共计16周,部分专业方案中只设置了8周,学期根据各专业自身情况安排。
5.统一集中实践环节学时学分计算,每周计0.5学分。
(二)强化实践保障机制
主动对接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开发建设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将实践课程深度融入行业。
四、工作要求及联系方式
各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为方案修订的责任人,专业负责人具体牵头实施,须于2025年9月18日前完成方案修改,经二级学院内部审核(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骨干教师论证)后提交学校教务处。2025年9月26日前教务处将组织各专业就方案修订情况现场论证答辩。答辩后,各二级学院按要求提交培养方案定稿。
联系人:余老师 电话:69700
电子邮箱:jwcjyk123321125@126.com
绵阳师范学院
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