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信息名称:从图纸到街角——人居环境学院园林工程课开展实地教学
编辑:教务处       审核: 邹洪伟        发布时间:2025-04-17       点击次数:

从图纸到街角

——人居环境学院园林工程课开展实地教学


414日,人居环境学院22级学生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师甘廷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涪江路绿化带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通过现场参观、问题诊断、方案推演,师生围绕“人民城市”核心理念,探索城市小微空间改造中安全、功能与美学的平衡之道,将课堂理论与民生需求深度链接。

在涪城区永盛和· 粼江云境东北50(三江西路北段西)涪江路的绿化带中,学生们以“使用者视角”展开实地调研。甘廷江老师现场指出三大矛盾点:密集栽植的乔木导致光照不足形成“绿色黑洞”、花岗石步道接缝易滋生青苔存在安全隐患、缺失的栏杆与照明设施让夜间空间沦为治安盲区。他指出,过去追求宏大石材堆砌的景观已不符合时代需求,市民需要的是安全舒心、功能复合的“口袋客厅”。

结合现场教学,师生提出系列改造策略:一是安全筑基:用防滑透水混凝土替代花岗石,通过材质创新提升步行舒适度;二是空间重构:抽稀30%过密植物,增设多处景观照明系统,破解“白天阴郁、夜晚藏污”困局;三是功能激活:在3处人流交汇点设置休憩座椅,植入艺术栏杆实现安全防护与视觉通透的双重效益。

“减少华而不实的装饰,增加触手可及的关怀——这才是‘人民城市’的底层逻辑。”甘廷江老师指导学生时反复强调。

学生表示,过去总纠结于设计造型的标新立异,今天才发现景观的温度藏在栏杆高度、地砖防滑这些细节里。当听到老师说“这里晚上黑得没人敢走”,我们突然理解了书本上所说的“设计师要用脚丈量需求”。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将课堂融入生活中,人居环境学院一直坚持通过“问题导向+在地实践”模式,培养学生“从市民呼吸中捕捉设计灵感”的职业敏感度,让年轻学子们触摸到城市建设的脉搏。最好的设计从不悬浮于图纸,而是生长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


(文/图:甘廷江 一审一校:吴雅清 二审二校:崔勇彬 三审三校:张华)





分享到:



上一篇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融媒体)专业开展培养方案修订研讨活动

下一篇绵阳师范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深入绵阳四校检查教育实习工作绵阳师范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深入绵阳四校检查教育实习工作 ——深化校地合作,共育地理教育新生力量